我的年少沒有參與過任何轟轟烈烈的抗爭活動,都只是在一旁冷眼旁觀的小記者。真是冷眼旁觀從未有任何情緒,就是工作罷了。離開台灣後,才驚覺自己竟然曾經是那段歷史的一部份。
搬到新加坡時行李裡有朋友送我的陳明章,租來的HDB(國宅)住處,鄰居很多馬來裔印度裔他們的幫傭多是菲律賓裔印尼裔,回家經過鄰居不關窗的公共長廊,空氣中總是飄著撲鼻的南洋料理味道,他們說著我不懂得語言。我一進屋就放這首歌,要不就是伍佰,一天到晚聽覺得非常想念故鄉。那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的台灣意識怎麼出來的我不知道,有人完全沒有想把台灣送人我也不覺意外,就是這塊土地才能允許這千百種人同時存在並且互相爭執,而還在繼續養著這群人,養著我認為的檳榔草包敗類,或是他們認為像我一樣的偏激份子。
千萬不要有一天,這塊土地不准金曲獎了,要我們只能練唱國歌或是愛國歌曲,用夜襲來洗腦,然後黑名單真的上了黑名單。
我在台灣史上社會運動最活躍的時候上了大學,五二〇農民運動掀開了長久鎮壓的真相,知識份子不若今日分化精細,侯孝賢正在拍《悲情城市》,詹宏志還是趨勢專家;不顧觀眾購票的熱情,我竟然跑去李永萍的環墟劇場客串《伍貳零》演出,討論是否要鎖上耕莘文教院大門,強迫觀眾參與,當時便是這樣一個神既不在、萬事皆可為的年代。
世界變化太快,緊接著中國發生六四事件,東歐共產國家紛紛變天,《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萬年國代的貪婪激起全民公憤,社團的學弟和大新社的三五個同學一怒之下跑去中正紀念堂靜坐,竟演變為史上著名的「野百合運動」,《抓狂歌》專輯接著問世,霎時林暐哲、葉樹茵與陳明章在台大學生中名聲鵲起。
我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妄想著建立台灣青年文化,和幾位同學開創了台灣社會運動的小劇場傳統,從是台大活動中心的蔣介石銅像到大學法修正再到無殼蝸牛的夜宿忠孝東路,雖然原始粗糙到令人尷尬,我們卻在迷亂的幼稚激情中驕傲前行。
經常在夏日午後,我將破舊的裕隆停在台大校園前,接上喇叭從卡帶中放出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就地演講起來,後來甚至厚顏地邀請陳明章一起參與,渾然不知版權為何物。
陳明章為人親切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無論是目前擔任上市公司CEO的學弟在陽明山上辦社團活動,或是在後來創辦《報導者》的學長租屋處,幾手啤酒、一些小菜,就邀請陳明章來開講。陳明章是性情中人,總是帶來厚厚的創作詞曲和一把吉他,上一分鐘還在講蘭花為人所竊,下一分鐘就拿起吉他吟唱起來,還有一次講到陳達泣不成聲,我們不知如何安慰,只是相對無言。
而今身在異國,當初的同學紛紛在不同領域成為耀眼的存在,想起那個鄭南榕自焚後狂暴又沈靜的午後,有著我依舊懷念陳明章的歌聲。
恭喜黑名單工作室獲得金曲特別貢獻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國103年10月,臺灣各地眷村文化的工作者及相關學者專家,組成「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108年6月,眷盟與以社區營造起家的「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合併,成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最重要的溝通平臺;109年4月,「台灣種子文化協會」正式申請更名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並發行創刊《眷村...
「報導者 鎮 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報導者 鎮 宏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報導者 鎮 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報導者 鎮 宏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報導者 鎮 宏 在 報導者The Reporter - 【雪莉、鎮宏的#二十大總整理 的評價
- 關於報導者 鎮 宏 在 致昕回歸、鎮宏來了!俄烏戰爭採訪團隊,提問募集中! 的評價
- 關於報導者 鎮 宏 在 報導者、PTT、Dcard、沃草都算新媒體?簡單分成「內容提供 ... 的評價
- 關於報導者 鎮 宏 在 報導者、PTT、Dcard、沃草都算新媒體?簡單分成「內容提供 ... 的評價
報導者 鎮 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閱讀的島:環島書展+巡迴講座】
為了扭轉台灣圖書經銷體系的結構失衡,讓獨立書店都可以取得想要陳售的書籍、可以將好書推薦給每處在地的讀者,台灣七十二家獨立書店與閱讀空間聯合組成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這一年的年度活動「閱讀的島:環島書展+巡迴講座」(https://goo.gl/xZWC7T ),友善書業希望透過產業上下游的協作、作家或出版人的策展、書店中的交流互動,讓在主流暢銷法則下被沖遠的好書重回架上,以環島接力的議題講座深化討論,讓閱讀扎根。
《報導者》顧問黃哲斌受邀擔任第三季的主題策展人,因此很高興能與粉絲們分享這有意義的活動。
--------------------------------------------------------------------------------
★策展主題
衝浪,在數位媒體的潮尖:我們這時代的新聞與網路
★策展人
黃哲斌(《報導者》顧問 )
★策展說明
1974年,溫頓.瑟夫與鮑勃.肯恩定義了網路傳輸協議TCP/IP;1990年,提姆.柏納斯.李寫出第一個WWW網頁,他們當下或許沒料到,人類的溝通模式、上百萬人的產業生計,即將被徹底顛覆,從此無法回頭。
在他們之前,「網路」是一種軍事設施或學術實驗;在他們之後,「網路」是一個劃分時代的紀年方式,就像「石器時代」一樣,網路將「數位移民」與「數位原住民」劃分為二。
如今,我們都身陷其間,網路永難回歸地,改變了我們傳送口信、聆聽音樂、戀愛、吵架、查閱資料、維繫友情、採購、銷售、聚眾滋事、推翻政權的方式,也永恆扭轉了印刷、郵務、攝影、唱片、電影等老派產業的營生模式。
喔,對了,還有新聞這一行。
在網路普及之前,媒體產業粗分為「紙本媒體」與「電子媒體」,前者以報紙與雜誌為大哥,後者以廣播與電視為龍骨。然而,當網路封包的主要幹道,從書房中電話撥接的數據機,不斷進化為寬頻光纖、蜂巢網絡、無線Wi-Fi、藍芽,如今,看不見的電波在我們周圍密織成網,撒佈一道又一道的資訊任意門,新聞媒體也被迫轉化,或者死亡。
以台灣經驗為例,1988年,解除報禁,1993年,開放廣播電台與有線電視,新聞媒體一度有如繁花盛放。兩千三百萬人口,除了四家無線台的新聞時段,台灣的五百萬有線電視收視戶,遙控器上有七家全時新聞頻道隨時任選,還不包括公共電視、專業財經台,以及大愛新聞等宗教性電視台。
超量供給的電視新聞,像是過度通膨的資訊產品,投入爭逐有限的廣告市場,使得多數媒體都處於飢餓邊緣。以報紙廣告量為例,1990年,全台灣報紙仍有300億台幣的廣告營收,2001年剩下206億,這兩年不到九十億,蒸發超過三分之二。另一方面,擁擠的頻道追逐過少的眼球,有線新聞台的收視率,幾乎都在小數點以下競爭,加上頗受質疑的收視率調查機制、迷信收視數字與每千人成本的廣告主,共同打造「只為收視率活一天」的電視新聞生態。
當網路大浪來襲,年輕讀者快速逃離,然後是壯年讀者、中年讀者,民生報與大成報熄燈,三家晚報只剩一家,「時報集團」率先不支易主,售予在中國經商致富的旺旺集團蔡家。三年前,台灣「壹傳媒」傳出將以175億元由五大財團「團購」,旺旺蔡家赫然是其一,且出資最多,此事驚動台灣社會,掀起一波「反媒體壟斷」運動。在主管機關NCC阻擋下,交易破局,黎智英將壹電視賣給他人,仍保有旗下報紙與雜誌。
這就是台灣傳媒的當代處境,扭曲的競爭生態,失衡的供需關係,緩慢痛苦的數位轉型,管理失當的肥大組織,共同造就一個悲劇性的產業文化。從業者缺乏健康的流動管道,被迫在掙扎懷疑中度日;由於退出門檻過高,不甘認賠的老闆撐著不走,拼命刪減採訪預算,千方百計擠榨營收,不惜犧牲記者權益與新聞品質,廣受詬病的「即時新聞」熱潮即是如此產物。
監視器與YouTube儼然是電視新聞的主要消息來源,新聞網站一篇又一篇抄著名人臉書及其他媒體的新聞。然後是臉書小編,架構這時代的獨特媒體現象。網路帶來痛楚與裂變,也帶來希望與許諾,兩者一樣公平,一樣未知。
在此一「水泥未乾」的媒體時代,讓我們一起閱讀媒體,也閱讀網路。
★推薦書目21本
報紙消失中:變異中的新聞業──
《給年輕記者的信》,塞繆爾.弗里德曼(五南)
《記者囧很大》,林靜梅(廣場出版)
《介入的旁觀者》,阿潑(麥田)
《黑夜中尋找星星》,何榮幸、台大新聞研究所(時報出版)
《新聞的騷動》,艾倫.狄波頓(先覺)
《草根媒體》,Dan Gillmor(歐萊禮)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尼克.比爾頓(行人)
《別對我撒謊》,約翰.皮爾格(商周出版)
《街頭守門人》,新聞e論壇(衛城出版)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朗諾.貝提格、琴.琳.霍爾(漫遊者文化)
《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羅世宏、胡元輝編(允晨文化)
那些網路教我們的事:通往未來的科技許諾──
《誰控制了總開關?》,吳修銘(行人)
《聰明網路使用手冊》,霍華德.瑞格德(行人)
《鄉民都來了》,克雷.薛基(貓頭鷹)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克雷.薛基(行人)
《政府正在監控你:史諾登揭密》,格倫.格林華德(時報出版)
《科技想要什麼》,凱文.凱利(貓頭鷹)
《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伊萊.帕理澤(左岸文化)
《網路讓我們變笨?》,尼可拉斯.卡爾(貓頭鷹)
《全民書寫運動》,約翰.哈特利(漫遊者文化)
《TOO BIG TO KNOW》,大衛.溫柏格(貓頭鷹)
★參展書店
台東.晃晃書店、旗山.小露吃双淇淋、新營.曬書店×新營市民學堂、溪州.成功旅社農用書店、花壇.有此藝說、台中.新手書店、新竹.水木書苑、平鎮.晴耕雨讀小書院、中和.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淡水.有河book、台北.註書店、宜蘭.松園小屋。
★巡迴講座
台中.新手書店
10/28(三) 19:30-21:30
新媒體動力源哪裡來
主講: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新營.曬書店×新營市民學堂
11/07(六) 14:30-16:30
臉書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手機螢幕:數位時代的十個關鍵字
主講:黃哲斌(媒體觀察者)
旗山.小露吃双淇淋
11/14(六) 14:00-16:00
走一條不同的路──我們的新聞小革命
主講:何榮幸(《報導者》共同創辦人)
平鎮.晴耕雨讀小書院
11/14(六) 19:00-21:00
關於數位的變化,還有時代的故事
主講:盧諭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
中和.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12/12(六) 14:30-16:30
我們這時代的新聞與網路
主講:陳順孝(輔大新聞系副教授)
台東.晃晃書店
12/22(二) 19:30-21:30
新媒體與新聞的情仇
主講:張約翰(世新大學博士候選人)
宜蘭.松園小屋
12/26(六) 14:00-16:00
記者的真相肉搏戰
主講:林靜梅(公共電視記者)
★「閱讀的島」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ribookerFair
#報導者 閱讀的島
報導者 鎮 宏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民國103年10月,臺灣各地眷村文化的工作者及相關學者專家,組成「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108年6月,眷盟與以社區營造起家的「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合併,成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最重要的溝通平臺;109年4月,「台灣種子文化協會」正式申請更名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並發行創刊《眷村》雜誌,由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擔任發行人及總編輯。
《眷村》雜誌創刊號封面故事,是從眷村的起源1949年談起。 2019年是政府遷臺70週年紀念,但是政府部門並不熱絡,民間卻有所感,辦理了2檔重要展覽,「封面故事一九四九」專題,即仔細剖析在媒體上只有極少篇幅報導的展覽:「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臺灣地區曾經有近千個眷村,近年來已漸被拆除殆盡,目前僅餘13個眷村保存區,以及零散具有文資身分的獨棟眷舍,兩者共計約50處。在民國96年,謝小韞與一群眷村夥伴攜手共同催生《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修正案,讓眷村在土地的保存及相關經費的編列上,取得正式的法源。這項得之不易保留下來的13個村子,到現在還有一半停留在閒置階段;本期專題「眷村事」,即報導全臺各地的眷村夥伴如何堅守自己的家園,努力維護眷村文化的故事。「眷村論」專題,則探討政府主管單位對眷村文化保存的問題。「榮民‧榮眷」專題,則是榮民榮眷基金會的在地工作成果。「也是臺灣村」則是要一窺「類眷村」的面貌。「有關離散」則是介紹與眷村相關的藝文消息。
眷村雜誌創刊號的作者,囊括近年來卓然有成的眷村文化及臺灣史工作者,依序有: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資深紀實報導者張夢瑞、桃園市眷村故事蒐集站計畫主持人陳翠萍、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理事長魯紜湘、《翱翔天際-虎尾的天空1936~1958 》作者霍鵬程、南瀛眷村文化館館長金冠宏、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孟繁珩、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副教授顧超光,空軍三重一村保存營造計畫發起人董俊仁,以及化南萬興願景團隊召集人陳淑美。未來,眷村雜誌也將廣邀臺灣各地眷村文化工作者,一起探討眷村文化,也向眷村事務的主管機關提出專業的建言。
1949年造成的臺灣眷村,是動亂時代的人間悲劇,但是否也成就了今天臺灣的豐富面貌?眷村雜誌的出版,象徵眷村時代改造的開端,也是民間對眷村文化保存集結的力量,眷村雜誌期待所有關心土地家園,以及臺灣多元文化發展的您,一起來參與。
報導者 鎮 宏 在 致昕回歸、鎮宏來了!俄烏戰爭採訪團隊,提問募集中!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5月11日—284Likes,34Comments-TheRealStoryby報導者(@twreporter_podcast)onInstagram:“【致昕回歸、鎮宏來了!俄烏戰爭採訪團隊,提問募集中!】 閱讀更多. ... <看更多>
報導者 鎮 宏 在 報導者、PTT、Dcard、沃草都算新媒體?簡單分成「內容提供 ... 的推薦與評價
上面這段描述PTT 這個「社交平台」,一開始的功能是「大學生的交誼平台」,後來又增加「主題性質的討論看板」。 這 ... ... <看更多>
報導者 鎮 宏 在 報導者The Reporter - 【雪莉、鎮宏的#二十大總整理 的推薦與評價
雪莉、鎮宏的#二十大總整理:胡錦濤被離場的政治「行為藝術」之外,你該知道的中國政經重點】 中共二十大在上週末正式落幕,但全球的關注卻沒有因此 ... ... <看更多>